2009年12月13日

珊瑚礁總體檢怎麼做

在全球珊瑚保育人士及海洋科學家努力之下    
珊瑚礁體檢的方法不但容易操作,
具進階潛水執照的民眾皆可上手
這個方法也具有一致性、系統性、科學性
可正式作為制定保育計畫的參考

而完整的珊瑚礁體檢操作包括三個部份:


1. 行前訓練

為了使志工能順利進行水下珊瑚礁體檢,下水前科學指導員會進行1~1.5個小時的簡報課程,內容包括基礎海洋知識、珊瑚礁體檢的起源和目的、珊瑚礁體檢的進行方式、水下安全須知,沒有完成課程的志工不得下水進行珊瑚礁體檢。


2. 水下操

珊瑚礁體檢採用的調查方法,以「穿越線」(transect)調查法為基礎。每組編制包含科學指導員、佈線員、攝影(照相)紀錄員、魚類、無脊椎動物及底質調查員。水下集結後,首先由科學指導員決定穿越線的放置後,指示佈線員沿著預計方向,以捲尺拉出一條100m長、平行海岸線的等深穿越線。


待佈線員出發3分鐘後,被驚擾的魚類恢復一般活動時,魚類調查員首先出發,其次依序為無脊椎與底質調查員,參照著水下圖鑑依序做調查,並將調查結果記錄於水下調查板上,原則上每一調查點須有淺(3~5m)、深(5~10m)兩個調查穿越線。
魚類及無脊椎的記錄方式為遵照國際通行的指標物種圖鑑,魚類共9種,無脊椎也是9種,調查員僅需紀錄圖鑑上的種類,而不需辨認出所有看到的海洋物種,底質調查原則須延穿越線每50cm下壓一次,並記錄下壓處的底質為石珊瑚、軟珊瑚、岩石還是沙等不同物質,共有10種不同底質數值。



3. 數據解釋

紀錄數據之後如果不知如何使用或是其代表意義,珊瑚礁總體檢等於沒有成果,因此進行完水下操作後,科學指導員還要帶領志工將紀錄板上的數據輸入至國際通用的最終珊瑚礁體檢表格,並藉由表格計算出珊瑚覆蓋率以及會出相關圖表,再經由科學指導員的解釋,確實了解每個紀錄數值所反映的海洋生態現況。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