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

東嶼坪工作假期 台港志工齊心守護小島價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電子報2012年8月16日馬公訊,孫秀如、林育朱報導

17名港台志工打破「島際」隔閡,昨(15日)離開澎湖三級離島東嶼坪之時,裝滿四天三夜豐富的生態工作假期回憶,他們在島上協助珊瑚礁體檢與淨灘,同時享受獨特的漁村文化及聚落地景魅力。此行岸上志工清出了55袋達349公斤的海灘垃圾,潛水志工也觀察到多年前寒害對珊瑚影響的痕跡;更有志工首次在沙灘上親睹綠蠵龜的風采。
南邊-許多軟珊瑚
這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持續第五年舉辦的「澎湖東嶼坪生態工作假期」,邀請志工一邊體驗特殊的小島風情,一邊出錢出力,從陸上到海上,全面守護小島的人文與自然環境。

東嶼坪珊瑚礁健檢:普通

今年珊瑚礁體檢團隊分別在東嶼坪西邊、東邊及南邊進行調查,發現三地的活珊瑚覆蓋率介於3到5成,屬「一般」程度;東、南兩地則有疑似4、5年前寒害死亡的珊瑚礁遺跡。
東邊-許多死亡已久的珊瑚骨骼南邊-許多藻類
此處珊瑚骨骼櫛比鱗次、層層疊疊的模樣,令人不難想像寒害發生之前,此處珊瑚生長茂盛之情景。
不過,魚類及無脊椎動物數量稀少,可能是因為浪大水深,不易觀察之故,且此處珊瑚礁結構較少縫隙及洞穴供生物躲藏。
此地人為活動稀少,卻有三處珊瑚礁出現「幽靈漁網」,見證海洋垃圾問題無所不在。

淨灘:  一小時多清出300多公斤垃圾

DSC03813 來自台灣各地及香港的志工乘風破浪至澎湖三級離島東嶼坪進行淨灘 及珊瑚礁體檢工作假期淨灘志工則分別於東嶼坪西北側沙灘及碼頭旁的塔仔東側礁岩進行,12位志工在烈日下辛勤撿拾海岸垃圾,依國際海洋廢棄物監測計畫(ICC)分類標準,前三大類為保麗龍、寶特瓶以及浮球浮標,明顯與漁村產業行為與海上活動有關。
澎湖東嶼坪為三級離島,島上長住人口雖僅餘10人左右,但仍有漁船進出以及觀光客登島,再加上海漂而來的垃圾,堆積在海岸旁的廢棄物並未妥善處理,以致於總淨灘時間僅1.5小時即清理出349公斤的垃圾量。
志工耿璐有感而發表示,沙灘很美,只要大家願意順手撿起各式各樣的垃圾,就可以還給沙灘應有的美麗。

深度體驗:小島生活的美麗與艱辛

島上唯一的小學廢校後,在地居民幾乎全數移居外地,目前僅三戶長住島上。但東嶼坪的地景與海洋潮池的美景,近年逐漸吸引一些旅遊業者及觀光客,為小島引入新的產業發展可能性。
在地年輕人瑞芬與Michael,便選擇留在島上從事浮潛指導員與聚落解說導覽;擁有一艘小船的阿賓也在此次工作假期時,首度載著志工們搭船環島,以在地居民熟悉的海上方式,觀看這座擁有獨特地景的火山島嶼。
美麗的珊瑚覆上漁網有別於都市生活的便利,小島水電供給有限,此次活動期間也遇到當地發電機組故障,需分時段限電。
志工喝著略帶鹹味的井水,看著居民早期從山下挑石頭、上山築起一道一道矮牆,好為農作物防風的菜宅景觀,首度感受到小島生活的艱辛。但也因環境限制,小島特產的酸瓜及花生更別具風味,志工離開小島時除帶走垃圾,也帶走這些在地的特產,為居民增加一些經濟收入。
潛水志工陳家慶說,這趟旅程讓他看到了許多魚類以及綠蠵龜,一切都十分值得;在馬公長大的薛成巽及許尚廉也表示,這趟旅程遇到與許多有志一同的朋友,看到大家對於澎湖小島的喜愛,也激勵了他們要更加投注心力於家鄉的生態保育與文化保存工作。
在這時間宛如靜止的島嶼上,透過生態工作假期,志工們不僅參與了保育工作,也經歷了一場與眾不同的生態旅遊方式。但面對似乎永遠也清理不完的海岸垃圾與海下的幽靈漁網,志工也擔憂著海洋生物的生存危機,希望政府對於小島的廢棄物清運與處理可以再多加用心,以還給小島沙灘與海岸應有的面貌。

※ 東嶼坪珊瑚礁體檢數據:

2012年東嶼坪珊瑚礁體檢分別在西邊、東邊及南邊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地的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34.4%、48.1%及41.3%,屬於「一般」程度,而西邊及東邊主要以硬珊瑚為主,南邊則以軟珊瑚為優勢。東邊跟南邊的底質記錄到有較多藻類,覆蓋率超過10%,且東邊以蘆筍藻為主,南邊以總狀蕨藻為主。
指標性魚類方面,有觀察到一些少量蝶魚、石鱸及裸胸鯙,在南邊觀察到一群大小不一、總數30多隻的鸚哥魚。指標性無脊椎動物部分,三個點僅觀察到魔鬼海膽及硨磲貝,其他物種則付之闕如。

0 意見: